近年来,智能制造和聚焦新兴起的产业的趋势愈加明显,青岛作为科技与制造的高地,正积极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。近日,在卡奥斯工业智能研究院的实验室内,一款即将进入海尔空调灯塔工厂的“新员工”——具身智能机器人,吸引了广泛关注。从外观上看,这款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并无二致,然而它的技术水平却是划时代的。搭载“最强大脑”的它,不仅具备精准达到0.1毫米的操作能力,还配备了令其感知环境和识别物体的智能视觉系统。
在当前工业4.0的浪潮下,具身智能被广泛认为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个重大发展趋势。卡奥斯工业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鲁效平指出,以往的人工智能大多停留在数据处理的阶段,就如同被困在书本里的学者,然而具身智能机器人则是在动态的物理世界中运作。它不仅仅可以自主识别产品型号、精准找到螺丝孔位,还可以规划操作路线,准确抓取和“拧螺丝”。这种新型机器人在多种型号的外机生产线上,展现出了无人能及的灵活性和准确度。
今天,我们所说的具身智能,其实就是一个融合了机器视觉、深度学习等技术的新概念。鲁效平强调,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在面对新型产品时,往往要重新设计代码,而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以依据CAD模型自动识别锁付孔,减少了90%的编程调试时间,提升了上新效率。这种智能化的自主学习和适应能力,使得现代制造业能快速回应市场变化。
卡奥斯研发的这款具身智能机器人,将“拧螺丝”这一看似简单却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变为可能。利用深度学习技术,机器人能够以更高的精度定位,规避传统盲操作带来的局限。可以说,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,更是工业生产方式的全新变革。
在全球范围内,许多有名的公司都在致力于推进机器人的应用。以波士顿动力的Atlas,该机器人曾因其灵活的动作而备受瞩目;而特斯拉的Optimus则展示了未来工厂的运作潜力。这些科学技术产品尽管超前,但面对现实生产的需求,具身智能机器人可能更具实际效用。
鲁效平提到,虽然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热门选择,但现实中许多操作场景却需要更简单、快速的解决方案。因此,具身智能系统致力于传统机械臂的改进,确保在保障生产节奏的情况下,让智能机器人在生产线的运用落地。
展望未来,具身智能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“拧螺丝”上。卡奥斯计划研发更多功能模块,实现更复杂的工序自动化。设想一下,一台具身智能机器人在生产线能够独立完成总装、焊接和铆接等所有工序,那将会是何等的生产盛景!通过模块化的配置,未来工厂可以依据生产需求快速调整生产计划,真正的完成“黑灯工厂”的梦想。
不过,人机协作的模式也代表着人类工作人员的角色将发生明显的变化。他们不仅需要操作和维护这些智能设备,更需掌握包括人工智能、数据分析等多领域知识的专业技能,推动整体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转型。
眼下,各地对具身智能的探索愈加加速,青岛市的相关举措就引起了广泛关注。2024年发布的《青岛市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(2024—2027年)》明确了将聚焦关键研发技术,布局四类重要部件。这一政策背后体现了政府对智能产业的重视,也为青岛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海尔、海信等企业正在积极地推进相应的创新中心建设,并与研究机构合作,加速智能机器人的产业链完善。在家庭服务机器人领域,海尔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家庭服务机器人“小星”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。具备多种灵活应用能力,这样的产品不仅展示了青岛的科学技术实力,也引起了市场的期望。
青岛市深厚的制造业基础,无疑为具身智能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。在电机、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上,青岛数家科技型企业逐渐崭露头角,展现出良好的产业生态。
总的来说,青岛在具身智能这一领域的布局,不仅为本地经济注入了新鲜活力,也为全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未来指明了方向。随技术的不断迭代,期待青岛能在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浪潮中,引领更多的创新与突破,为全球产业形态的升级做出贡献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